<p id="12ujh"></p>
  • <td id="12ujh"><ruby id="12ujh"></ruby></td>

    <td id="12ujh"></td>

  • 職位導航

    “文藝與國家形象的建構傳播”國際學術會議舉辦

    時間:2022-11-30來源:中國新聞網

    “文藝與國家形象的建構傳播”?國際學術會議舉辦 主辦方供圖

      中新網北京11月28日電 (記者 高凱)由北京師范大學中國文化國際傳播研究院主辦的中國文化國際傳播研究院第13屆年會(2022)暨“文藝與國家形象的建構傳播”國際學術會議日前舉辦。

      本次會議采用線上方式進行,來自中國、美國、法國、英國、德國、敘利亞、塞爾維亞、瑞典、巴西等國家的六十余位專家學者相聚云端,圍繞“文藝與國家形象的建構傳播”展開探討。

      北京師范大學副校長周作宇在開幕式上致辭。中國文化國際傳播研究院執行院長、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向云駒主持論壇開幕式、閉幕式和主論壇討論。

      主論壇上,與會專家們圍繞提升文藝與國家形象的建構傳播這一主題,從自己的研究經歷、實踐經驗出發闡述觀點。

      國際儒學聯合會副主席、中國政府友誼獎獲得者安樂哲闡述了儒學世界觀中的整體性問題,進而闡述了“禮”在社會秩序、倫理中的整體性作用。

      全國政協常委、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結合自己的雕塑創作在國際傳播中的實踐,總結了“臉、心、魂”的概念,認為中國文化走向世界,要通過藝術的具體形式和文化載體進行傳播,探索出一條向世界傳播中國文化的有效途徑。

      德國波恩大學教授、中國汕頭大學特聘教授顧彬(Wolfgang KUBIN)批駁了“中國威脅論”,認為這是西方中心主義視野下的雙重道德,進而提出創造中西方“對話”的機會是破題的關鍵。

      法國國立東方語言文化學院教授、法國國民教育部原漢語總督學白樂桑引用語言學家雅各布森的語言六要素理論,闡釋了漢字的詩性功能。

      中國國家話劇院院長、國家一級導演田沁鑫提出,應用藝術的形式傳播中國價值觀,將中國變革、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進行藝術化表達,為當代中國價值觀走向世界作出新的貢獻。

      外文出版社英籍高級改稿專家、中國政府友誼獎獲得者大衛·弗格森認為,中國政府的政策理念要更好地為世界所接納,需提高講述的能力,尤其要發揮中國電影的獨特優勢。

      北京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院長、教授張洪忠從北師大新聞傳播學院組織6個團隊全程跟蹤烏克蘭危機在互聯網的博弈情況得出結論,闡述了人工智能技術的國際傳播新特征。

      美國資深媒體人、紀錄片導演方家麟從指導“看中國”項目的實踐入手,探討了青年跨文化紀錄片共創能否促進理解的話題。

      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學院院長隋巖認為,要將自然化機制和普遍化機制結合,更好地把握傳播規律。

      當日大會的四個平行論壇分別圍繞不同的主題,于線上同步召開。

      平行論壇一以“中華文化的天下情懷”為主題展開討論,從中華優秀思想文化的影像表達與國家傳播策略等宏觀角度著眼,結合“看中國·外國青年影像計劃”等傳播實踐,探討了在微觀層面,中華文化的強大感染力應如何被發揚和傳播。平行論壇二以“中國電影的國際傳播”為主題展開研討,探索了中國文化在web3.0時代應如何通過影像手段完成跨文化傳播,在創新和實踐中構建中國電影學派,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理論話語體系。平行論壇三結合“中國文藝于國家形象構建”主題,從早期中外動畫電影交流史、國家慶典的藝術表達、現實題材電視劇出海等具體藝術實踐出發,討論中國文藝對于國家形象構建的現實意義。平行論壇四以“當代中國文化的生成經驗”為主題,探討了中國當代電影國際傳播的困境與應對策略、藝術與科學融合背景下中國工業設計國際影響力提升等具有現實意義的熱點話題,體現了學界對現實問題的關注和思考。

      向云駒在總結中指出,身處變動的國際環境中,中國國家形象的塑造和傳播是一個迫切而重要的話題、命題、課題,需要我們深入研究,拿出方案。(完)

    會員服務
    客服QQ
    客服電話
    官方微信

    掃一掃
    微信找工作更方便

    微信號
    (job100zp)

    返回頂部
    亚洲韩国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亚洲韩国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亚洲合集,亚洲狠亚洲狠亚洲狠狠狠

    <p id="12ujh"></p>
  • <td id="12ujh"><ruby id="12ujh"></ruby></td>

    <td id="12ujh"></td>